◎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75—477页) 5《帝王世纪》云:黄帝使苍颉取象鸟迹,始作文字之篆,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册而藏之。
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咸·彖传》: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这《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个本子,篇数不一致,字句也有出入,(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古论语》篇次不与齐、鲁同,又引《新论》云:文异者四百余字。特别是: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为卜巫。此外,还有两条是对于《周易》的总论:《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之情立以为《易》是说圣人根据宇宙事物阴阳两性的矛盾对立而作《周易》; 《经解》絜静精微,《易》教也。据此,《齐论语》与《鲁论语》都是汉人的写本。这里记述了《周易》经过孔子的传授,从春秋末年直到汉初的流传过程,真是再清楚不过了。
《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论语音义》) 可见学《易》的易字《古论语》作易,而《鲁论语》作亦,按照鲁读就是: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另一是谋划、计划、打算、预备(deliberate)做善事。
但荀子认为只有主观的愿望和能力,并不能保证善的实现。即便苟有之中者,亦非必不及于外,盖依欲望的逻辑,仍可以视有若无或视有为不足,故而所谓苟有之说依然是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性恶》篇) 学者通常将此段理解为荀子对人性恶的论证,亦即以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为前提,人性中若有礼义,则必不外求礼义。然而,学者对此段文本的理解颇为分歧,故而有必要从荀子的思想系统中加以简别。
首先,依柯氏,在荀子的上述说法中,荀子的重心可能并不在于证明人之性恶。在葛瑞汉看来,在荀子那里,好义与人性恶并非互不相容,相反,它可以被称为是对人性恶的确认[9](287)。
二是人之欲为善是要论证性恶,而不是要论证人伪,否则,便会推出恶也是人伪的结果。简言之,在柯氏看来,欲望,就其本性而言,是以一个人觉察到他缺少了他想要的某种东西为前提的。【24】参阅拙文:《性恶、情恶抑或心恶?》,载《孔子研究》2022年第1期。柯氏认为,《性恶》篇所谓的人情甚不美之说所包含的善恶概念,其实是在道德的观点下所给出的描述,而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一段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是有关欲望的观点。
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由此观之,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在荀子,善固然是心伪的结果,恶又何尝不是心的失责?【24】 对于荀子凡人之欲为善此一说法的理解,学者之所以将其主语理解为性,除了有出于为荀子辩护的温情以及文本的特殊脉络外,其病多在执一而不通,不能从解释的融贯性原则出发,在荀子的思想系统中给予恰当的衡定。故而,荀子的上述一段的说法并不能证明人性是不好的,一个人可以想要比他已经拥有的更多的东西,只要他对现有的程度并不满足。其实,对于荀子此一说法的理解,倪德卫(David S.Nivison)在20世纪70年代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略》篇的原文如下: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若果如此,则人们不仅有天生的道德感,而且他们也天生地会喜好道德,此一推论对荀子的人性论而言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学者的努力方向之一是着眼于对荀子文本尤其是对荀子有关心性情欲的论述加以深度分析,但其中又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参考文献 [1] 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3]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三册[M].沈善洪,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 李涤生.荀子集释[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 [7] 熊公哲.荀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8] 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 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 David B.Wong,Xunzi on Moral Motivation, in iVirtue/i,iNature/i,iand Moral Agency in the Xunzi/i,ed.by T.C.Kline III and Philip J.Ivanhoe,Indianapoli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Inc.2000. [11] 唐端正.荀学探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12] 唐端正.先秦诸子论丛·续编(增订二版)[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13] 吴略余.论荀子积善成德之所以可能与必要[J].东华汉学,2012,(1).[14] David S.Nivison,iThe ways of[14] David S.Nivison, The ways of Confucianism,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Bryan W.Van Norden, Chicago:Open Court, 1996. 东方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道德与文明》2022年第6期 进入专题: 性恶 为善 荀子
到目前为止,学者的努力方向之一是着眼于对荀子文本尤其是对荀子有关心性情欲的论述加以深度分析,但其中又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柯雄文在一篇题为《荀子人性哲学的准经验面向》的论文中,试图通过对荀子性恶论的重新审查,为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澄清贡献自己的看法【13】。故而,荀子的上述一段的说法并不能证明人性是不好的,一个人可以想要比他已经拥有的更多的东西,只要他对现有的程度并不满足。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但是,结合文本的脉络,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荀子此段论述乃出现在有关善的起源的问题被提出之后,尤其是此一问题:假如人们本来就没有善的话,那么,人们如何能够成为善的人?荀子是要试图表明,当人类原来的本性是要追求不道德的事时,他们如何能够把自己转化成为有道德的人?【17】显然,柯氏对此一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
然而,这个求却不是性之求,而是心亦即伪而求。在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的说法中,如果我们将恶理解为一种善的缺乏,那么,这种缺乏会使我们去寻求善,换言之,恶也可以使我们去寻求善,或给予我们寻求善的动机。
Hutton则认为,此段人之好义并非一定意味着人们天生喜欢义,也可能是说人们喜欢别人为他施行义的行为。此外,葛瑞汉引用《大略》篇一段来说明荀子的人性除了性恶外,还有好义的一面。
这一普遍性,只能是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之性,而不可能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之伪。此中原因正在于通常认知中的广与富等所谓有的界说,相对于欲望的永不知足而言,依然可以是主观性质感受上狭与贫的无,故广犹求其广,富犹求其富。
此一理解正切合了荀子所言的人性的自然必然性作用的特点,同时,也为荀子欲多而物寡则争的断言确立了可理解的基础,至此我们乃可以为荀子的上述主张作出必要的辩护。今人强学以求礼义,则可证明人性中没有礼义。葛瑞汉的思路与柯雄文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葛瑞汉的上述说法大体表达了两重意思:首先,他不认为荀子的性恶说是利己主义,并认为中国哲学意识中并没有西方式的利己主义。
但遗憾的是,作者认为,荀子的天君之心不仅有主动追求礼义之善的能力……而且更是礼义之善的根源,其本身原具有道德价值义[13](50)。依柯氏,所谓准经验主张(quasi-empirical)即包含了关于人类情境的一般观察,这些观察并不是直接可以获得证明的。
果如是,有关荀子的道德动机的说明便还有待深入研究。【4】陈大齐的这一观点见陈大齐:《荀子学说》,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版,第54页。
因此,如何为一个性恶之人寻求为善的道德动机既是荀子留给我们的理论难题,也是学者必须直面加以解释的问题,而出现在《性恶》篇中的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一段已构成了学者试图从中寻找答案的重要文本。引文取氏著《先秦诸子论丛·续编》,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63页。
今撇开此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不论,正是这个想(欲)(desire)似乎隐约暗示了性恶之人所蕴含的行善动机,因为这里欲为善的欲恰恰是与下面作为情欲的薄愿厚贫愿富的欲(愿)并列而言的,而荀子又正是以欲来说明性的内容规定的,果如是,则欲为善便蕴含了性恶之人也具有为善的欲望或动机。葛氏此说暗示我们,圣人产生道德乃是源于其本性中有为善的动机,可以由性中生出道德来。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在《荀学述要》一文中,唐氏说:荀子认为人在生之所以然之性中,不但有好利恶害,好荣恶辱之性,而且也有欲为善,好礼义辞让忠信之性,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又,礼义是善,无礼义即是恶。但如果真如葛瑞汉所说,荀子人性恶的论说中包含了好义或欲为善的情感和动机,那么,正如黄百锐(David Wong)所评论的那样:葛瑞汉事实上认为,荀子将道德欲望归诸人性,从而也就模糊了孟、荀之间的界线。
然而,我们该如何为荀子的论证寻求尽可能融贯的解释?此处最关键的地方涉及荀子对人性欲望的了解。【24】参阅拙文:《性恶、情恶抑或心恶?》,载《孔子研究》2022年第1期。
今撇开他将《强国》篇好礼义、辞让、忠信理解为生之所以然之性是否恰当不论【22】,显然,唐氏此处将荀子凡人之欲为善一说理解成人性中固有好善的主观愿望,换言之,此处所说的欲被理解为性之欲。至于唐氏的第二个论证,凡人之欲为善一说的确是荀子对人性恶的论证,尽管荀子在很大程度上以欲望来规定性的实质内容,但正如唐氏自己所说:通观《荀子》全书,并没有以欲为恶的意思。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05:14天狐定制
2025-04-05 04:33天狐定制
2025-04-05 04:33天狐定制
2025-04-05 04:22天狐定制
2025-04-05 03:50天狐定制
2025-04-05 03:48天狐定制
2025-04-05 03:40天狐定制
2025-04-05 03:19天狐定制
2025-04-05 03:10天狐定制
2025-04-05 03:10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